最新课程安排

分类:

你真的会和孩子相处吗?

  有远见的父母,会在与孩子相处时“能屈能伸”,懂得在该严管的时候严管,让孩子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在该放手的时候果断放手,让孩子自由飞翔,勇敢地面对风浪,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让孩子从独立做起,不娇惯,不包办,摔倒自己勇敢爬起来、自己动手吃饭、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励他(她)自己做。

  用一件件小事逐步引导孩子自立、自我管理。

  在非原则问题上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给孩子足够的话语权和选择权,鼓励孩子勇敢做出尝试和挑战。

  就算孩子的决定不尽正确,他(她)也会从中体会到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获得经验教训,这是成长的财富。

  能形成内聚性自我、感觉到有内在动力的人,会充满热情,于是自然而然地努力追逐自己的目标。

  人是需要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找到自己的路,释放自己的力量的。

  01

  不过度保护和宠溺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是一种伤害,那对孩子来说不是爱,科学实验表明,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创造力往往比较低下。

  由于孩子凡事太过于依赖父母,长大后社会适应能力低。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约束孩子的行为,孩子会变得没有主见,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反而得不到更好的成长。

  现在的小孩独生子女还是比较多的,孩子是父母的宝贝,想要什么给什么。

  过分宠爱很容易给孩子养成骄傲、放纵、自私自利、虚荣等缺点,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

  这样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非常低,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

  02

  尊重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非常强的控制欲,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不听孩子的声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大包大揽关于孩子的一切,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最坏的一种则是随意宣泄情绪,吼叫打骂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极大的伤害。

  父母在对待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会失去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03

  对孩子表达爱

  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她)的自信心增强,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也会尊重别人。

  在他(她)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

  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

  作为父母一定不要“爱你在心口难开”或者“刀子嘴豆腐心”。

  孩子是需要你亲口说爱他(她),一个拥抱,一句鼓励都特别的重要。

  美国一教育家曾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04

  给孩子有效的陪伴

  父母在陪着孩子的时候不要玩手机、看电视或者心不在焉的讲话,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她)能感受到真诚还是敷衍。

  坐地铁的时候,看到旁边一个小男孩看着窗外不停变换的建筑物兴奋的叫爸爸看。

  而他的爸爸头也不抬,嘴上应付了事的“嗯,嗯”两声,眼睛却一刻也不离的盯着手机屏幕。

  喊了半天小男孩发现了爸爸的无动于衷,我能从孩子的眼中看到渐渐暗下去的光,那种对新事物新奇、兴奋的心情也一并消失掉。

  当孩子想要和你交流时,即使再忙,也请停下来和他(她)沟通,不然等到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跟你讲的时候就真的晚了。

  和孩子相处时,就请你耐心、用心、认真,给孩子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无论时间的长短,孩子都能感受到你对他(她)的爱。

  常常有一些爸爸妈妈抱怨孩子大了什么都不跟自己交流,所以越来越不懂孩子的想法了。

  这些都是因为平时生活中没有关注孩子的想法,没有及时和孩子沟通。

  尤其是当孩子求关注、想要和你交流时,父母的态度真的很重要。

  05

  鼓励孩子交朋友

  在与一些父母的交谈中,我发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放假就呆在家中,不出门和朋友玩,甚至同小区里都找不到一个能玩到一块儿的人。

  他们往往需要带着孩子去跟其他有同龄孩子的家庭社交,以此想给孩子的朋友圈扩大一些。

  希望孩子能交到好朋友,对他(她)的学习和品行都能有好的影响和帮助。

  孩子总是独自呆着,父母很是担心,怕自己的孩子过于孤僻以后无法融入社会。

  交往是让孩子适应社会、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时父母要给孩子空间,过分亲密的陪伴只会让孩子失去与其他孩子交流和玩耍的时间和机会。

  让孩子走出家的环境,接触更多的人。

  孩子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才能尽早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06

  给孩子留有隐私的权利

  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提到,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

  秘密伴随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很多父母认为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朋友是谁、有什么想法、看什么书籍,甚至写的日记。

  当孩子不愿意让大人知道他们的想法时,父母就想尽各种办法去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将其中的一些内容当作孩子错误思想的证据大声斥责。

  这样做只会使亲子间出现隔阂,时间长了,孩子对父母就会失去信任。

  孩子是你的孩子,父母想要了解孩子无可厚非,但是也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隐私、小空间。

  父母与孩子良好的交流是走进孩子的内心,而不是窥探孩子的隐私。

  每个人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给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