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个妈妈吐槽说,她儿子刚上初一,最近考试成绩大幅度下滑。她本想和儿子认真谈一下,可推开房门,儿子斜躺在床上刷手机,对她视若无睹。
她刚把来意说明,就被儿子不耐烦地顶回来。
她又急又怒,大吼道:“你还想不想考高中、考大学了?就这么没出息地混下去吗?”
没想到,儿子脸上讥讽的表情,像刀子一样扎得她生疼:
“没出息的是我,跟你有什么关系!”
她咽下那些即将出口的尖刻语言,合上房门匆匆离开。
深夜,她躺在床上泣不成声。
看过一句话:孩子不跳楼,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看着那个曾经乖巧的孩子,突然浑身是刺,叛逆、倔强,将父母拒之门外,不禁让人心生凉意。 网上有一个评论说,她的儿子11岁,正值青春期,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和他相处。短短几句话里分别用了“小心翼翼”“一不小心”“惹到”等词,到最后干脆说自己“活得像孙子一样”。语气之卑微,把青春期孩子父母的“难”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这位妈妈,评论中也有很多人吐槽,明明是想心平气和跟孩子来一场亲子交心,可孩子的反应却往往让人心寒:要么“装听不到”,要么“一点就炸”。本该是世上最亲密的亲子关系,最后却处得像仇人一样。从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话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端倪。他没有直接用语言侮辱,但是我觉得从他言语里感受不到温度。
长篇大论、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亲子之间交流感受不到温度......孩子在慢慢成长,他们开始寻找独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但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改变,这就出现了父母觉得孩子不好相处,孩子觉得父母不够理解自己的局面。作为父母,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事件中得到一点启发,我们是不是在某些地方确实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一期《少年说》中,高二男生张晨曦上台向自己的父母道歉,因为自己两年前曾离家出走,害得父母担心,到处找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为自己曾经的叛逆,真诚而郑重地跟父母说了一声“对不起”。本以为父母会为儿子的懂事而欣慰,毕竟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能反思自己的成长,感恩父母的不易,鼓足勇气当众道歉,实属难能可贵。但父亲的回应却出人意料:“成绩还是最主要的,你的篮球时间应该要控制一下。”张晨曦站在那里,从他绞动的双手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和纠结,他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每次打球,是我整个学生阶段最快乐的时间。打球都是跟同学一起,大家有说有笑。你知道我在家里和学校有多压抑吗?每次我最期待就是体育锻炼课。回家写完作业,待在家里我什么也不做。我能出去打球,现在你还让我再……
张晨曦已经哽咽着无法继续说下去,但最后他还是向父母保证:“我知道学习最重要,篮球时间我会自己缩减,我也会管好自己,下次再也不会让你们担心了。”
运动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必需品,尤其是男孩子,精力充沛,通过运动可以让身体内的能量释放掉,把过剩的精力发泄掉。由于荷尔蒙的影响,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起伏比较大。经过一周的学习,孩子积累了许多负面情绪,而通过运动,尤其通过打篮球这种大体量运动,孩子的情绪也会得到释放。张晨曦和同学一起打球,既满足了同伴交往的需要,也满足了身体运动的需要。对他而言这么重要的一件事,可父母并不理解,甚至还觉得这件事情耽误了孩子学习。当学习成了父母唯一的关注点,亲子之间的交流就像鸡同鸭讲,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只是被父母的种种要求所裹挟,于是干脆向父母关上了心门,甚至反抗父母。作家麦家在《朗读者》中,读过一封写给儿子的信,情真意切,惹人泪目。
读信之前,他特意询问儿子,能否把电子版发回来便于节目使用。 这个小心翼翼的动作,是他亲历儿子青春期的“后遗症”。伤痛如此之深,让他至今不敢触碰。 初中的时候,儿子和同学打架,老师把麦家叫到学校,麦家甩手就是一巴掌,儿子的鼻血顿时流了出来。从此,儿子关上了自己的房门。关上的门,儿子不允许有任何人走进,如果被冒犯到,就会选择离家出走。 麦家尝试过交流,可几乎每次都会发生冲突。儿子内心充满了愤怒,一种令他无力的愤怒。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总是难搞的,你不知道哪句话就会点燃他的怒火,哪个动作就会逼得他们歇斯底里。 他们莫名的自尊心很强、敏感、冲动,剧烈到让人心惊又心碎。 然而,这并非他们所愿。他们也同样不好受,因为身处震荡中心的,恰恰就是他们。 神经科学显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脑,边缘系统已经发育成熟,这意味着孩子有着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 然而,大脑中负责理性功能的前额叶,却要到20多岁才会发育成熟。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随时会被点燃的炸药,他们跃跃欲试,却没有及时停止的能力。 有时候只要一句讥讽的语言,一个不够善意的眼神,都足以掀起一场风暴。他们身心的变化,对自我的追求,就像迷雾一般,笼罩着青春期的孩子。 所以,尽管他们的嘲讽、嫌弃、不耐烦,让你痛苦不已。“陪伴他,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青春期孩子相互矛盾的特质,诡异多变的情绪,都让他们变得暴躁而危险。 尽管他们并未意识到,可作为父母,我们却应该明白,孩子的身心发生了巨变。 所以,当孩子出现“小叛逆”的情况时,父母需要重新审视和对待,才能减少冲突,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李玫瑾教授谈到青春期抚养时,说过一句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他们急切想要自主,又敏感爱面子,所以千万不要和他们较劲。 如果依然把他们当作孩子,训斥不停,甚至逼着孩子承认错误,孩子一定会做出更反叛的举动。 他们渴望独立,却又需要依赖;渴望交往,却又敏感封闭;希望自制,却又屡屡冲动。 比如,忽然封闭自己,迷上某个偶像,或者着装怪异,沮丧消沉。 对于那些非原则性的问题,闭上嘴巴,放手让他们尽情尝试。 在母亲步步紧逼下,女孩愤怒地撕毁了试卷,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可她看不到,此时此刻,女儿内心的自卑,额头上惹眼的痘痘,不够漂亮的脸庞才是她最大的困扰。 青春期孩子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可我们却容易忽视掉那些成绩之外的因素。作为父母,我们要成为很好的观察者,要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涌动。 如果可以,试着倾听孩子的心声,表达对他们的欣赏和喜爱。 他们要的其实并不多,自己的情感能被尊重,自己的想法能被聆听,这样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