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这几种家庭教育误区要警惕
“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放学后不补课或者少补课,居家时间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然而,有的家长管孩子十分严苛,把不断挑错和贬低当作激励方式;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别人;还有的家长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只要不打扰自己,孩子做什么都行……针对这些家庭教育的误区,资深教育人士为家长们指点迷津。
【第一种:“丧偶式”育儿】
北京小学首席班主任马兰
表现:家庭教育中,父亲或母亲一方作用显著缺失。
家庭教育失衡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学校有老师加强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但放学后,学生不补课或减少了补课,这段“空”出来的时间则呼唤家庭教育的补足。作为一个长期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教师,我最不忍看到的就是“丧偶式育儿”方式。
造成这种育儿方式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父母一方因工作或地域的原因不能陪在孩子身边;有的是因为家庭变故,只能一方陪伴孩子成长;还有的是因为父母一方在养育子女过程中过于强势,使得另一方无法介入,久而久之,家庭教育长期缺乏父亲或母亲一方的作用,使得家庭教育的天平失衡。
“丧偶式育儿”对于孩子成长的危害是不可逆的。“子不教,父之过”,长期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与健康家庭孩子相比,会表现出自信不足、胆小或僭越规则等特征。“父爱如山”,没有父亲高大身影的陪伴,会造成孩子意志力薄弱,尤其是男孩子更需要父亲的榜样引领,父亲的担当、勇敢、乐观等优秀品质会深刻地影响他们。
“母爱如水”,长期缺少母亲陪伴的孩子性格缺陷较为严重。我曾教过一个学生,母亲在外地工作,很少与孩子见面。因为幼年时就缺少母亲的陪伴,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强,但是性格暴躁,办事鲁莽,容易冲动,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长期缺少母爱的浸润,他的心是“硬”的,性格的缺陷造成他在班里人际关系紧张。
“双减”背景下,给足了家庭教育的时间、空间,让童年在父母陪伴下绽放光彩。父母双方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拥有高分数,而是刻进骨子里的教养。
【第二种:“指手画脚式”育儿】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齐振军
表现:父亲日常不带娃不管教,偶尔还跳出来妨碍管教,指责孩子和妈妈。
父母理念冲突影响孩子建立自信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家庭传统分工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分工中,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当然是家庭内部的事情,自然也就都落在了妈妈的身上,爸爸只是偶尔问问、管管。
二是男性性格特征的影响。孩子的教育过程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需要耐心的陪伴与静静的等待,一般情况下,爸爸缺少这样的耐性与耐心。
三是成长评价理念的影响。对于孩子成长的评价有很多标准,如果将孩子的过去和现在对比,看有没有发展,是一种增值评价;将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对比,看是不是比别人好,是一种比较评价。
显然,增值评价更有利于提升孩子发展的兴趣,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应该经常运用。这种方式中的爸爸没有陪伴的过程,自然就无法进行增值评价,所以很难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妈妈的付出。
【第三种:“黑粉式”育儿】
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特级教师刘秀华
表现:家长从不满意,永远在挑孩子的错,然后不断地打击,以此达到所谓激励的目的。
过于严苛管束会令孩子产生挫败感
“黑粉式育儿”的问题在于,家长过于严苛教育的背后,是对孩子的高期待和低信任。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往往把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要求作为自我评价。孩子一旦内化了父母对他的贬低和苛责,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评价那样的不好、不努力、不懂事、拖延,这样的孩子会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产生低自尊、低价值感。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不太敢跟人交往,在人群中显得退缩、孤僻。更不敢和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配不上。
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可能还会习惯地认同父母对他贬低的评价,更加认为自己不够好,体验更多的挫败感、无助感和无望感。还有一些孩子自我有一定的发展,会有心理、语言和行为上的反抗,发生消极怠工、敷衍、吵架,甚至肢体冲撞。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反抗,就是自我攻击,孩子没有办法把对父母的不满、抱怨以及不被认可的委屈、痛苦表达出来,就只有向自己发泄,于是自残、抑郁、身体的各种不舒服就会表现出来,埋下一些心理问题的隐患。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如一个不想上学的学生曾经来找我,他说不论自己做什么事,都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干啥都不行,就是一个给父母增加烦恼和负担的人,简直就是家庭的累赘。一个缺乏价值感和安全感、内在荒芜的孩子,哪有力量发展更好的自己呢?
父母希望子女成才,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督促,无可厚非。但什么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过度的严苛承载的是家长过高的焦虑,无形中成为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精神枷锁甚至内在伤害。
家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优势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提高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是家长对孩子最有力的心灵支撑和唤醒,是最真挚、温暖和智慧的爱。
【第四种:“懒政式”育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国雄
表现: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是干脆放任自流,只要不打扰自己,孩子怎么做都行。
“大撒把”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
“懒政式育儿”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方面,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无法兼顾自我发展和孩子成长,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即使回到家里,有的还得想着工作上的事,无暇顾及孩子,于是会“大撒把”,选择简单化或是放任自流的方法“对付”孩子。
主观方面,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了解、缺少研究,不懂得孩子的需求,遇到棘手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而孩子处于发育成长期,有心理、习惯、性格、学习等诸多问题,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屡教无效,便会失去教育耐心。当然,也有少数家长为了自己的“潇洒”,过分依赖学校、依赖父辈,甚至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推给孩子,不履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我认为,这种育儿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以,“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水平急需提高。家长们要不断学习,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让孩子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返回列表